日期:2025-06-29 11:31:25
今年6月22日,一场浙江海宁举行的授牌仪式上,“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”的称谓,引发社会广泛质疑。
当天晚间,媒体采访证实,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是白重恩教授,且该学院教职工中并没有叫“曹玉磊”的人 。23日,清华大学发布严正声明:对相关侵权行为,学院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等权利 。
对此,曹玉磊回应称自己是清大经管执行院长,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没有关系。之所以会亮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名号,是活动方公司的“外援人员”把他的身份写错了,给人造成了误解。
但据媒体调查发现,“清大经管”此前在宣传中多次提及清华大学,如公司成立基于清华大学的百年沉淀、上课地点在清华科技园、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等等。
这种操作不由让人联想起此前引发巨大争议的“壹号土”等“心机”商标事件。从“壹号土”猪到“千禾0”酱油再到白象“多半”桶方便面,通过玩文字游戏的商标名称误导消费者,进行“认知差套利”,已经成了一些商家的惯用伎俩。
“清大经管”的套路同样如此。事后,合作方浙江桐生文化发布致歉声明,将责任推诿为“对事实把握不准”。但签约双方真的分不清“清华”与“清大”的区别吗?刻意模糊的背后,其实是一条“名校光环”生意链:5800元的少儿游学营目标客户是焦虑的中产家长,15.8万元的总裁班则瞄准中小企业家对身份镀金的渴求,本质上都是在为“可能性的想象”付费。巨大的利益面前,整个产业链都默契地精心维护着这种集体幻觉。
据预测,到2026年我国研学游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。企业需要学术背书提升项目溢价,培训机构渴望渠道资源拓展客群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某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对“名校合作项目”的政绩渴求,客观上成为这类骗局的催化剂。
当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护着那层“窗户纸”,市场监管的滞后也显露无遗。当前,对教育机构宣传的监管仍停留在“直接冒用校名”的层面,对于通过名称谐音、场地毗邻、专家兼职等打擦边球的行为仍缺乏界定标准,“清大”“燕大”“北清”等变体名称都能轻松通过工商注册。即使诉诸法律,“清大”与“清华”的商标战也可能旷日持久。当名校疲于发布声明,监管部门困于程序正义,投机者则在灰色地带持续收割。
值得思考的是,在这条被资本扭曲的产业链上,很多人既是受害者,又何尝不是共谋者。我们需要的或许不仅是更严格的名校商标保护开户配资,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全民反思。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