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01 11:56:40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内蒙古频道配资网站系统
人民网“行进中国”内蒙古调研采访团
黄河“几字弯”地跨我国华北、西北地区,是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区和路径区,内蒙古境内的黄河“几字弯”涉及7个盟市35个旗县区,沙化土地总面积2.27亿亩。内蒙古以防沙治沙规模全国第一的任务量,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。
作为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,内蒙古承担“三北”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60%任务量。如何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?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去寻找答案。
沿着公路走进达拉特旗,“流动”的草方格将流沙稳稳“固定”,不久,一片“蓝海”跃入眼帘。
基地内的“骏马电站”已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标志性符号。人民网 孟佳澍摄
站在12层高的眺望台上,19.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“骏马图形电站”在沙漠中熠熠生辉。光伏板下面长着杨柴、苜蓿、燕麦等植物,偶尔还有小动物穿梭,给荒芜的沙漠带来生机。
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,通过“集体经济入股、企业建设基地、农牧民联结分红”的合作模式,板上发电、板下修复、板间种植,这片沙漠“蓝海”不仅改变了沙漠的外观,更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。
光伏板下种植耐旱作物和牧草,发展特色养殖业,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
“目前,全旗已建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556.5万千瓦,从最早的光伏领跑者基地到现在的‘沙戈荒’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,这片土地的绿色传奇在持续书写。”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综合保障中心主任李凯说。
依托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,鄂尔多斯大力推进光伏治沙,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成并网,两个千万千瓦级“沙戈荒”大基地加快建设。预计到2030年,全市建成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,力争实现外送绿电规模近6000万千瓦。鄂尔多斯持续拓展新时代库布其沙漠治理传奇。
视线转向“十大孔兑”,塞北奏响生态重生的乐章。
黑赖沟流域综合治理区。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
在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南岸,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,发源于鄂尔多斯地台,呈东西排列,流经库布其沙漠,横穿下游冲洪积平原后,由南向北平行汇入黄河。这些河流被统称为“十大孔兑”,总流域面积1.08万平方公里。
“十大孔兑”区域上游沟壑纵横、植被稀疏,中游穿越沙漠,下游流经冲积平原,很容易造成泥沙淤积,淤堵黄河。
“为了保护黄河安澜,我们统一规划、逐条治理,先后完成两条孔兑综合治理,今年重点开展黑赖沟流域综合治理,并同步启动罕台川综合治理。过程中坚持上下游联动、左右岸协同,筑牢绿化带、淤地坝、光伏治沙带、锁边林‘四道防线’,逐步形成从梁峁到沟底的立体防御体系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目前,“十大孔兑”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4000余平方公里,水土保持率达60.5%,入黄泥沙量由以前的年均2700多万吨降到现在的400多万吨,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。
达拉特旗境内公路旁“流动”的草方格。人民网记者 苗阳摄
鄂尔多斯是“以路治沙”发源地,率先在全国开创“以路治沙”模式,探索出“路通沙止”生态治理新路径。来到巴音至蒲圪卜公路,一幅治沙蓝图映入眼帘。
巴音至蒲圪卜公路旁的光伏项目建设中。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
“2024年,达拉特旗规划新建巴音蒲圪卜公路,于2025年5月通车运营。”达拉特旗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屈然介绍,“通过栽植1.5米×1.5米的沙柳立式菱形网格沙障进行护路治沙,共计1270亩,种植各类种苗66万株,撒播草种4000公斤。同时,道路两侧可用于建设光伏项目的土地共计5.5万亩,可带动光伏装机180万千瓦,筑起一条绿色的生态长廊。”
据悉,达拉特旗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里,直接推动生态治沙面积约48.9万亩;2025年规划“以路治沙”公路建设项目55公里,到2030年,计划新增穿沙公路185公里,为黄河“几字弯”镶嵌一道生态“绿边”。
近年来,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累计完成营造林1.48亿亩、种草3.67亿亩、防沙治沙1.85亿亩,规模均居全国第一,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“双提高”,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“双减少”配资网站系统,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,北疆大地逐绿而行。(富丽娟、张力洋、苗阳、赵梦月、张雪冬、孟佳澍)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